close

吃在英國

大多數的英國人身材肥胖,有多胖呢? 當英國人形容一個人為”Big Boy”時,請自動幫他放大兩倍,應該是Huge Boy才對。體重破百早已稀鬆平常,許多年輕女士似乎都有這樣的噸位。毫無疑問的是,這和他們日常的飲食作息絕對相關。台灣電視頻道也看的見的廚師紅人Jamie Oliver曾經爲英國小學設計出一套健康的食譜,就是爲了改善英國人飲食不均的壞習慣,也有英國政府官員建議把超商裡面食物的陳列面積縮小,讓民眾不要太過方便取得食物。

到了英國發現Oliver是對的。很小的小朋友似乎只對油炸食品感興趣,而英國傳統小吃Fish n Chips最受小朋友歡迎,這種油炸的魚柳條和薯條營養價值極低,空有熱量卻沒有任何蔬菜。大人吃的也沒好到哪去,人人手上一瓶啤酒,小朋友從小耳濡目染,長大要求他正常飲食恐怕難上加難。到了青少年時期,多數青年沉迷於飲酒之中,雖然英國嚴格執行18歲以下禁止飲酒的政策,還是常常能看到一臉未滿十八歲卻拿著酒瓶的死小孩。在啤酒和炸魚條的推波助瀾之下,不到三十歲就已經大腹便便,走起路來像隻鴕鳥,中年之後罹患疾病的機率更是高上不少。

P1020322.jpg

 



英國的飲食對於習慣菜色豐富的台灣人來說真是平淡無奇。稀少的蔬菜和台灣的飲食習慣大異其趣,放眼望去歐洲各地,法國人雖然吃的也很油膩,但是他們勇於嘗試各種食材,飲食相對均衡不少;義大利人愛好蔬菜番茄(可能和緯度較低蔬菜容易生長有關),吃的也遠比英國人健康。傳統英國人一天可切成五個用餐時間,除了三餐之外各有兩個午茶時間。一早起來要吞下一份英式早餐就需  要很大的胃,和歐洲本土不同的是,英國人早餐喜愛熱食,煎培根、香腸、磨菇、血腸(直譯是黑布丁)和炒蛋是基本配備,在佐上燉煮到軟的豆子搭配食用。在蘇格蘭可以吃到傳統的羊雜燴(Haggis),這兩樣對一般西方人而言可是恐怖料理,許多英格蘭人都不敢嘗試,不過身為什麼都吃的台灣人,我倒是可以接受,羊雜湯誰沒喝過呢? 不過烹調的方式顯現出蘇格蘭人純樸的一面(或要說野蠻的一面也可),中國人對內臟的處理方式無外乎用酒、大蔥、和薑去除腥味,不過蘇格蘭人的羊雜中是擺著燕麥,這表示所有內臟的味道都被燕麥吸附,只好用重鹽去壓制腥羶味。

可能是因為英國較早開始發展,人民當有錢人當習慣了,所以市民小吃極少,而大家有空便要喝茶。紅茶和茶點是我比較推薦英國飲食的區塊,在台灣可真沒喝過好喝的紅茶,就算以前曾有親友贈送 “哈洛德” 百貨出品的茶葉,卻也沖泡不得要領,總是苦澀難嚥。在英國總算喝到好喝的紅茶,Earl Grey是我較為偏好的品項。至於查點就更精采了,英國的甜食雖然不像法國那麼精緻,不過餅乾卻做的很棒,甜度不如歐洲本土來的甜,猜想可能是爲了搭配茶飲所調出的口味,大部分的甜點除了適合配英國茶之外,搭上烏龍應該也不錯,兩者都能引出茶的香氣,甜點的甜味雖然可能讓茶的回甘不那麼明顯,但是我覺得對味程度很高。至於Scone是另一個經典點心,份量比餅乾更大。我喜歡把它當成午餐的一部分吃,甜而不膩最適合吃完空虛的英式三明治之後,Scone在蘇格蘭他們喜歡把它唸成“Sgone” 和英格蘭人念法 “S - cone”有點差異,不過我吃到最好吃的應該是在英格蘭約克的Betty’s 餅店買的,價格大約在一鎊上下不算太貴,試了幾個口味都不錯,吃起來很綿密鬆軟,麵香味極佳。

簡而言之,在英國很難 “吃的很好”,但是絕對吃的很飽。如果打算不要餐餐啃三明治,一餐大約要準備個10鎊,不過也別期待盤中有太多驚喜,無外乎馬鈴薯、薯條或是其他高熱量澱粉食物,對於旅行者來說絕對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進行下一段行程,至於蔬菜水果請別抱太大的期望,既然英國人不愛吃蔬菜是歐洲有名,餐盤中的蔬菜時常是冷凍三色蔬菜,而且份量少的可憐,想要吃大量的蔬菜,恐怕去超市買蔬菜回來自己弄沙拉比較快。

P1020500.jpg

可怕的三色蔬菜




Coffee or Tea

在英國餐廳用餐有個很棒的地方是即使食物遭透了,最後服務生還是會來問你要不要茶或咖啡? 而且多半是隨餐附上,不用額外收錢。如果有看過暢銷通俗小說《達文西密碼》,應該就知道不要跟英國人要咖啡喝了,不過身為重度咖啡使用者,連聽到咖啡機的聲音都會想喝,還是忍不住試了幾杯。

第一杯是在劍橋喝的,因為堅持不在飛機上喝醬油水咖啡,所以到了劍橋就買了一杯,喝了一口就知道爲何英國這麼多Starbucks了,英國人對咖啡的詮釋恐怕和美國人在伯仲之間,要用全自動機煮出這麼難喝的Cafe Latte還真是需要技巧,連台灣早餐店的咖啡都可以輕鬆樂勝,真是不敢恭維。

P1020553.jpg

好吃的餅乾對好茶大大加分


至於英國人怎樣攝取咖啡因呢? 除了茶之外還靠可口可樂,最近台灣的可樂喝起來覺得越來越淡,不過英國的好像還停留在以前可樂的味道,咖啡因的成分也比較高,簡單說就是比較好喝,味道也比較濃郁。雖然英國人的咖啡難以入口,但是英國紅茶還真是不錯,在台北去點飲料恐怕只有 “紅茶” 和 “奶茶”可以選,好一點的細分成 “伯爵” 、 “英式傳統茶”….,但是走進英國最大的連鎖茶葉店Whittard,一整牆的茶葉讓人眼花撩亂,產地、香氣等都大有學問,這支佛手柑重點、那支是blend混合茶葉,有的加入了某種香草或香料,有些則強調產區茶的特殊風味。Whittard的店員多半很熱心,因為答應幫同事帶些茶葉,勞駕幾位店員在店裡爬上爬下幫我 “找茶”,真是佛心來著。另一面牆擺著滿滿的咖啡豆,不過領教幾次英國人的咖啡之後,還是敬而遠之吧。

小時候念歷史都有唸到英國東印度公司,沒錯,就是運輸鴉片到中國的萬惡份子。據說在當時因為英國人對中國茶葉需求很大,因此造成嚴重的貿易逆差,才決定把印度種植的鴉片取代白銀和中國人交換茶葉。英國人喝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回嫁給查理二世的凱薩琳公主,公主是葡萄牙人,把從殖民地澳門A來的茶葉帶進英國王宮。最初茶飲在英國僅有王公貴族才有機會享用,後來由於需求日益增加,才派萬惡的東印度公司到廈門來向中國直接採購,因此英文中的Tea沿襲了閩南語中茶的發音。

在台灣喝茶大家總是不明究理的放奶精、放糖,不過在英國似乎有一定的規矩,有些茶上桌時不會附上牛奶,改放一盤檸檬;按照服務生所給的搭配,喝起來總是不錯。爲了配合這個愛喝茶的民族,英國的旅館多備有煮水器和各式各樣的茶包,有時候可以喝到一些驚喜的口味,不過有時也會踩到地雷。英國人所謂的 “中國茶” 喝起來都相當可怕,總是少了茶葉的芬芳和甘甜,嚥下一碗略為苦澀的茶汁,忽然有種喝 “油切綠茶” 的錯覺,不過茉莉花茶和綠茶(真的很綠,幾乎沒發酵)也已經成了許多英國人習慣的口味,不過對挑剔茶葉的台灣人來說,恐怕根本看不上眼吧!

還有個有趣的事情就是在英國很難得見到 “冰茶” (Iced Tea)。無論天氣多熱,飯後的茶永遠是熱的,研究了一下才發現,原來冰紅茶是美國人發明的,餐廳用了各種不同過剩的茶葉煮出一筒紅茶,不過由於早已不具風味,於是就加了糖冰鎮飲用,事後發現頗受歡迎才漸漸傳開。臭屁的英國人自然不會買這筆帳,因此就只好在炙熱的夏天揮汗喝熱茶了。

雖然說對咖啡失望透頂,不過既然身在歐洲,超市依然應有盡有,果然被我在某間平價商店挖到便宜的紅蓋illy咖啡豆,二話不說抓個幾罐帶回台北。反正這種安全的大眾口味,應該不至於爲了英國的 “特殊市場” 而調整配方吧?下次若在英國被侍者問到May I serve you coffee or tea這個問題時,千萬不要被放在前面的 “coffee” 給誘惑了,大膽的說: A cup of tea might be perfect. 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