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看肥油貓自己編了一對輪子,前輪已經通過了環島測試,後輪卻因為是Campy棘輪座所以就被我順理成章地借來玩啦。這組輪子選用DT Swiss R1.1 的框、Revolution鋼絲以及Campagnolo Centaur花鼓,都是兼具實用性和經濟性的好選擇,R1.1算是公路車輪框當中相當受歡迎的一款,某南港著名編輪店家也常常使用這款框。

儘管我私心比較喜歡Ambrosio Excellence的設計和外型,擁有和Balance同樣的原創性,風格出眾,還有對義大利產品無可救藥的嚮往。看看手上的這顆後輪,雙邊三交叉32孔的編法稱的上是樸實無華,重量感覺和我的Ksyrium SL後輪重量也沒差多少。晚上吃飽飯迫不及待的把輪胎和飛輪裝上這顆後輪,胎皮用了手邊舊的Continental GP4000,前輪則繼續沿用我的Ksyrium SL。不過因為用了馬牌超厚超胖襯帶,花了一番工夫才把輪胎裝好。出去亂繞了兩圈,並沒有特別的感覺,只覺得花鼓非常會滾,看來Ksyrium的花鼓真是該拆開清潔保養的時候了。事前肥油貓說他的鋼絲張力都拉到約1200N,不過銅頭沒有上防鬆膠,比較有趣的是傳動側一半的鋼絲選用比較粗的,理論上可以讓傳輸更好且更強壯,不過因為缺少對照組則沒有感受太大的差異。

Ambrosio Excellence


DT swiss R1.1

話說Campagnolo的花鼓也不是第一次體驗,今年暑假上武嶺前借過一顆1997年鋁框Zonda版輪的後輪,不過大概是年久失修,只覺得鋼絲張力無比的低。當時Zonda的花鼓都是標榜和Centaur同級(後期低框的Proton也是),新款則宣稱升級到Record了。不過順暢度真是沒話說,雖然在上坡時騎的讓我髒話連連,輪子重的要死又鬆垮垮,但花鼓的表現還真是讓我開了眼界。和肥油貓借的這顆輪子的Centaur花鼓是2008年生產的,使用密封陪林軸承(Record則是繼續使用滾珠軸承),轉起棘輪似乎不若以往Campagnolo廠輪那麼吵,轉一轉花鼓讓人相當滿意,和Shimano產品比起來,省了很多細微調整的時間。雙邊三交叉的編法可說是了無新意,但堅固耐用,粗勇程度100%,Ksyrium SL的強壯是有目共睹的,不過十分硬調的特性配上我的Dream車架還真是硬邦邦,這組手編後輪相對Q上不少,對於坑洞的處理比Ksyrium好多了。

32孔花鼓編出來的輪子傳動相當綿密,騎緩坡傳輸很連貫,由於框高比我的Ksyrium低,在爬比較陡的坡時有輕鬆一些,不過爬到真正很陡的時候好像兩組騎起來都一樣很痛苦。重踩時會聽到由鋼絲相互摩擦所致叮、叮、叮聲,抽車倒也不覺得會像很多人說的側向剛性不佳(也有可能是我腳太沒力),在下坡時Centaur花鼓就美妙無比啦,比起我的Ksyrium廠輪真是有夠會溜。先前與車友Bikeboy討論過,他認為利用少鋼絲拉高張力,配合放射狀編法可以降低重量並增加側向剛性,在強度許可的情況下盡量減少鋼絲數量;不過若是我要編輪,我依然會採用前後32孔三交叉的編法,對於花鼓耳的負擔也會比較少,放射狀輪則須要注意是否花鼓支援這樣的編法,以免花鼓耳直接爆掉。

先前曾掀起一陣手編輪與廠輪的論戰,擁戴者江山各半。隨著廠輪普及,價格也越壓越低,過去手編輪在價格上的優勢也漸漸消失。廠輪的概念源自於Mavic Helium(紅色的輪框設計,迄今看起來仍然讓人口水直流啊),把輪組的花鼓、框、和鋼絲的規格一起設計以臻完美,廠輪最大的優勢是生產線製造出來的,製成和良率穩定(雖然不一定好),出錯的機率比較小;手編輪完全取決於師傅的功力,請人編輪不僅是買零件,也是買師傅的技術,編出來的輪子當然具有滿滿的愛。有人認為手編輪耐用性比廠輪好,如果只考量輪子強壯的問題,我倒覺得好的廠輪絕對相當強壯,不過維修上的花費又是另一回事了,廠輪使用的特製鋼絲幅條(或是鋁幅條)價格高昂,常常又要用特殊工具才能拆下,至於手編輪,只要找到長度合適的鋼絲和一般的鋼絲扳手即可解決。即使現在廠輪的佔有率高,還是有一群人熱愛手編輪,打算過陣子比較有空也來親手編編看輪子,體驗一下什麼是The art of wheelbuilding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9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